智能网联汽车展|中国智能汽车感知技术标准体系
智能驾驶关键就在于极度依赖于前沿的智能感知技术,以实现对周围环境精准认知和理解。
为了保证科技的有序发展与物联网安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以及汽车电子产品与电磁兼容测试分标委会(SC29)正着手构建一套全面的智能驾驶认知技术标准体系。
该体系遮盖智能驾驶从产品术语定义到具体技术应用的各个方面,包括数据感知、决策、预警、辅助控制、自动控制以及数据交换平台等关键环节,确保各技术性模块之间能有效协同作业。
此外,管理体系还涉及到通讯协议、界面接口等关键技术,旨在建立统一的通信标准,让不同品牌和型号智能驾驶能无缝对接,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高效信息交流。
智能网联汽车展了解到,体系下已发布二项标准规定,分别为专门针对汽车用摄像头(QC/T 1128-2019)和汽车用超声波传感器总成(GB/T 41484-2022),这两项标准规定分别确保了基于可见光成像技术和超声波探测的传感器在汽车中的可靠应用。
同时,体系中还有11项标准规定正在研发,如道路车辆视觉传感技术技术性能及测试方法、车载车载雷达技术性能及测试方法等,这些标准将为智能汽车的多种感知设备提供性能评估与测试基准。
为适应认知技术的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管理体系规划了11项新标准规定科学项目,涉及主体与客体红外探测系统、车载雷达、华为公司等各领域,以及感知融合系统性能要求及数据集的标准制定,将为智能驾驶提供更完善、更高性能的环境识别能力,并且保证数据分析与决策精确性与安全性。智能驾驶认知领域的标准体系进一步细分为视觉传感、雷达、感知融合和api接口等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标准规定项目,以确保科技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视觉传感
可见光:利用摄像头捕捉周围环境的图像。
主动红外和被动红外:通过红外光来检测物体,适用于夜间或能见度低的环境。
雷达探测
毫米波雷达:使用毫米波段的电磁波来检测车辆周围的物体。
激光雷达:通过激光来测量物体的距离和速度,提供高精度的三维环境模型。
超声波传感器
用于短距离检测,常用于停车辅助系统。
感知融合
结合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以获得更全面和可靠的环境信息。
数据接口
规定传感器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方式,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智能网联汽车展了解到,在国际层面,中国积极参与ISO/TC22/SC32框架下的汽车雷达国际标准制定,已成功牵头或联合牵头提出三项标准提案,包括道路车辆激光雷达试验方法、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试验方法以及毫米波雷达干扰协同指南。
智能网联汽车展了解到,这一系列行动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也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统一的技术遵循,促进了全球市场的融合与技术互认。
智能网联汽车感知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是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关键一环。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标准框架,不仅能促进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还能保障消费者安全,加速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进程,为未来智慧出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智能网联汽车将更加安全、高效地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引领一场出行方式的革命。
文章来源:芝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