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自动驾驶展|双目视觉技术:智能驾驶与机器人领域的变革力量

一、技术原理与优势

(一)3D感知技术体系分类及发展现状

在3D感知技术体系中,主要分为被动视觉和主动视觉两大技术路径。先说被动视觉技术路径,它包括单目、双目和多目视觉。单目视觉就是基于单摄像头二维图像分析,它依赖深度学习算法来推断深度信息,像Mobileye EyeQ系列就是用的这种技术,虽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精度受限于场景复杂度,典型误差率大概在15%-30%。双目视觉则是模拟人眼视差原理,通过双摄像头基线距离来计算物体深度,能支持实时三维重建,帧率一般能达到30fps及以上,适用于动态场景,比如特斯拉FSD 12.0版本就用了双目视觉,其分辨率能达到1280×720@60Hz。多目视觉是进一步扩展基线长度与视角覆盖,通过多传感器冗余提升抗干扰能力,不过硬件成本会增加40%-60%,主要用于高端工业检测场景。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主动视觉技术路径则有ToF(飞行时间法)、结构光和激光三角测量法。ToF是通过发射调制光脉冲并计算反射时间差来生成深度图,适用于中短距离(0.1-5米)场景,功耗低,像iPhone Face ID就用了这种技术,但它易受环境光干扰,室外场景精度会下降约50%。结构光是投射编码图案并分析形变,像微软Kinect V2用的就是这个技术,它能实现微米级静态物体建模,不过动态适应性差,帧率通常在15fps及以下,主要应用于3D扫描与医疗成像。激光三角测量法是基于激光发射器与接收器的几何关系来计算距离,精度能达到±0.01mm,适用于工业精密测量,但探测距离受限,通常小于1米,设备单价还比较高。

从全球3D视觉市场规模来看,2022年是82亿美元,受智能驾驶与人形机器人需求驱动,预计2028年能达到17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3.2%,其中双目技术占比从24%提升至37%。在细分市场增速方面,车载领域2023-2028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1.3%,主要是L2+渗透率在驱动;消费电子领域年复合增长率为9.8%,但智能手机ToF模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工业机器人领域年复合增长率为18.7%,高精度检测需求正在爆发。

(二)双目视觉技术核心优势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双目视觉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仿生学原理,它基于人眼视差的三维重建机制,通过12-25cm基线距离模拟人眼瞳距,利用视差计算模型(如SGBM算法)实现动态目标深度感知,最小探测误差能控制在0.1%以内。其次是在算法上的进化,从传统立体匹配(像BM/SGM算法)向深度学习演进(如PSMNet、GANet等网络),这让它的动态场景适应能力提升了3倍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在技术性能比较上,双目视觉在分辨率、抗干扰、测量距离等关键指标上都有不错的表现。比如在抗强光能力上,双目视觉能超过100,000lux,而激光雷达小于50,000lux,结构光更小,只有小于10,000lux。在有效测距方面,双目视觉能达到0.3-50米,激光雷达是0.5-200米,结构光则在0.1-3米。在动态帧率上,双目视觉能达到30-60fps,激光雷达是10-20Hz,结构光是5-15fps。而且双目视觉在雨雾天气下点云密度保持率能超过85%,相比之下激光雷达只有60%,这使得它在复杂光照条件下的农业无人机场景中更具优势。

成本方面,双目视觉相较于激光雷达能降低60-80%的硬件成本。从BOM成本拆解来看,双目模组核心包含CMOS传感器和ISP芯片,量产成本能控制在80美元以内,而激光雷达成本要高很多,16线机械式方案成本约800美元,固态方案(如禾赛AT128)仍需450美元。商业案例方面,比亚迪海鸥车型搭载双目ADAS方案,较激光雷达版本每辆车能节省320美元,有力推动了7万级车型的智能化渗透。

二、核心应用场景商业化进程

(一)智能驾驶领域突破性应用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在智能驾驶领域,双目视觉技术有着突破性的应用。以特斯拉FSD纯视觉方案演化为例,从硬件迭代来看,从2016年的HW2.5(单目×8)到2023年的HW4.0(双目×3+单目×4),算力提升了36倍,达到72TOPS,点云生成效率也从2.5ms/帧优化至0.8ms/帧。在算法上,V11版本引入BEV+Transformer架构,长尾场景处理能力提升了3倍2024年的V12版本更是实现了纯视觉占用网络替代传统高精地图。

商业化方面,全球FSD行驶里程在2024年第一季度已经突破10亿英里,影子模式验证效率较激光雷达方案提升了40%。国产方案也在不断创新,比如比亚迪的“二郎神”三目系统和大疆的成行平台7V方案。比亚迪前视三目(800万像素×3,FOV 120°+60°+30°组合)能实现50-500米多焦段覆盖,量产成本较激光雷达方案下降了62%。大疆7V方案包括4颗环视(200万像素)+2颗侧视(300万像素)+1颗后视(800万像素),支持无GNSS环境下厘米级定位,已经搭载在五菱缤果等7万级车型上。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从成本下探趋势来看,双目视觉方案已经从30万级车型逐渐普及到7万级车型。在30万+车型中,像蔚来ET7双目方案成本是1200美元,渗透率18%15-20万车型中,比亚迪宋Plus双目方案成本580美元,渗透率42%7万级车型中,五菱缤果双目方案成本220美元,渗透率67%2023年中国市场双目ADAS装机量突破320万套,同比增速达到89%

(二)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重构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头部厂商的技术路线各有特点。特斯拉Optimus采用28个谐波减速器作为驱动模组,视觉配置是双目×2+ToF×4,静态功耗500W,动态功耗1.2kW,避障精度在0.5m/s移动速度下能达到±3mm,环境建模速度是200ms/帧。小鹏Iron则使用32个行星滚柱丝杠作为驱动模组,视觉配置是三目×1+激光雷达×1,动态功耗800W,避障精度在0.3m/s移动速度下是±5mm,环境建模速度350ms/帧。优必选Walker X采用40个空心杯电机作为驱动模组,视觉配置是六目全景视觉系统,全负荷功耗1.5kW,避障精度在0.2m/s移动速度下能达到±1.5mm,环境建模速度150ms/帧

这些机器人对核心性能有很高的要求,比如特斯拉Optimus采用多光谱ToF(940nm+1380nm双波段),在30cm距离内能实现±1mm测距精度,动态响应时间小于50ms,比工业机器人标准提升了5倍。小鹏Iron集成视觉(3D点云)+力觉(6轴扭矩传感器)+声呐(40kHz超声波)数据流,采用时间同步误差小于1微秒的FPGA芯片来实现多源信息融合。优必选Walker X搭载自研QRNN算法框架,在NVIDIA Jetson Orin平台实现1.5TOPS/W的能效比,典型场景功耗较传统方案降低40%

(三)无人机行业应用深化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在无人机行业,双目视觉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在农业植保场景中,极飞P150无人机搭载双目+毫米波雷达,能实现0.1-5米的超低空飞行,高度控制误差在±2cm以内,药液飘移率从传统单目方案的12%降至3.5%。在测绘巡检场景中,大疆Mavic 3E采用六目视觉系统,复杂地形建模速度能达到2.5平方公里/小时,精度在±5cm以内,在电力巡检场景下,导线断股检测准确率从89%提升至97%

主流产品也在不断迭代升级,比如大疆Phantom4 Pro六目系统,配置前视双目(30fps)+下视双目(60fps)+红外ToF×2,性能上0-15米高度悬停误差在±0.1m以内,抗风能力达到10m/s,单次建模最大面积扩展至10km²。极飞天目视觉模块,核心参数是4K双目(H.265编码)+RTK定位(厘米级)+AI处理单元(4TOPS算力),在2024年新疆棉田测绘作业中,效率提升了3倍,单日作业量从800亩增至2500亩

三、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格局

(一)核心硬件供应商分析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核心硬件供应商方面,奥比中光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它拥有1200多项3D视觉专利,自研SLA激光微纳加工技术,能实现0.01mm级结构光编码精度,行业平均是0.05mm。在量产能力上,奥比中光Astra Pro的量产良率能达到98.7%,月产能35万套,而行业标杆英特尔RealSense的量产良率是92.3%,月产能18万套。奥比中光的客户覆盖大疆、华为、比亚迪等,2023年在工业视觉市占率达到71.2%

芯片解决方案方面,特斯拉FSD芯片和地平线征程系列各有特点。特斯拉FSD 4.0采用7nm制程工艺,算力72TOPS,能效比2.5TOPS/W,典型功耗28W,应用于Model S/X/Y等车型。地平线征程5(J5)采用16nm制程工艺,算力128TOPS,能效比3.8TOPS/W,典型功耗18W,应用于理想L8、长安深蓝SL03等车型。特斯拉采用垂直整合模式,芯片-算法-数据闭环迭代,2024年HW4.0装机量超过200万套。地平线则是开放生态战略,J5芯片出货量在2023年达到150万片,合作车企超过25家

(二)系统集成商能力矩阵

在车载领域,保隆科技的800万像素三目系统已经实现量产。技术参数上,前视主摄800万像素(HDR 120dB)+侧视200万像素(广角150°),探测距离10-500米动态范围,夜间最低照度0.1lux。在量产指标上,产线自动化率92%,单日产能2400套,良率99.1%,已经搭载在吉利银河L7、长城枭龙MAX等车型上。在环境适应性上,通过了**-40℃至85℃极端温度测试15G加速度的振动测试**。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在机器人领域,元橡科技与10多家头部客户建立了合作生态。它自研的双目ASIC芯片,算力4TOPS,功耗1.2W,立体匹配算法延迟小于5ms。在人形机器人方面,为优必选、达闼提供动态避障(响应时间小于30ms)解决方案;在工业机械臂方面,为新松、埃斯顿提供0.01mm级定位精度解决方案;在服务机器人方面,为普渡、云迹提供多机协同路径规划解决方案。2023年元橡科技的双目模组出货量突破85万套,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市占率达到41.3%

(三)算法层技术突破方向

在算法层,BEV+Transformer架构的演进是一个重要方向。从特斯拉FSD V11到小鹏XNGP 4.0,再到华为ADS 3.0,BEV分辨率、注意力头数量、场景理解维度和推理速度都在不断提升。特斯拉V12版本的占用网络预测精度提升至98.7%,误检率下降至0.07次/千公里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多传感器时空同步融合算法也在不断突破。在时间同步上,采用IEEE 1588v2精密时钟协议,将视觉-激光雷达时间戳偏差压缩至**±10微秒**,行业平均是**±100微秒**。在空间标定上,研发在线自标定算法,标定误差小于0.01°,传统方法误差在0.1°-0.5°。这些技术在小鹏G9城市NGP和大疆L3智驾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四、重点企业竞争力评估

(一)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对比

奥比中光在2024年预计营收增长率能达到78%,具有技术先发优势。它累计授权专利1432项,其中双目相关专利占比6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营收占比45%。在客户结构上,消费电子(大疆、OPPO)占比52%,汽车电子(比亚迪、蔚来)占比31%2024年车载订单同比增长320%。不过,其CMOS传感器采购集中度达到82%(索尼供应),地缘政治可能影响供应链安全。

保隆科技的800万像素三目系统良率99.1%,单月交付能力7.2万套。它获得了比亚迪、吉利等车企的5年长约2024-2028年确定性收入超过45亿元。从估值来看,2024年动态PE为24.21倍,通过PEG估值和DCF测算,显示出一定的估值合理性。

海康威视在机器视觉业务上有23%的毛利率。其业务结构包括工业相机(营收占比62%)和智能读码器(全球市占率28%)。在盈利能力上,与基恩士和康耐视等企业相比,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2024年海康威视发布自研4D毫米波雷达视觉融合方案,目标将机器视觉毛利率提升至28%以上

(二)未上市独角兽技术储备

元橡科技在双目ASIC芯片研发上取得进展,其算力密度达到[email protected],能效比3.3TOPS/W,超越Mobileye EyeQ6的2.8TOPS/W,立体匹配算法延时从15ms压缩至4.8ms2024年第三季度将完成车规级认证,2025年实现12英寸晶圆量产,规划产能5万片/年。它还与地平线联合开发“芯片+算法”交钥匙方案,已导入3家头部Tier1供应商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极目智能在农业无人机视觉系统市场有很强的统治力,2023年农业无人机视觉模块出货量38万套,市占率67.3%。其多光谱融合算法和动态避障性能出色,在商业化验证中,植保作业效率和成本优势明显。

五、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策略

(一)技术迭代风险图谱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多模态融合对纯视觉方案构成了挑战。当激光雷达价格下探至200美元/线,与双目视觉价差缩至2.3倍时,毫米波雷达4D成像分辨率突破0.1°×0.1°,动态目标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7%,相比之下纯视觉方案为92%,融合方案的性能优势开始显现。预计2026年L4级自动驾驶多模态方案渗透率将超过60%

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也有潜在的颠覆性,动态视觉传感器(DVS)事件驱动特性实现微秒级响应,功耗较传统CMOS降低90%。在商业化进程上,无人机避障、机器人触觉和智能座舱监测等领域将逐步实现应用。

(二)市场空间预测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在智能驾驶领域,2025年预计L2+渗透率32%,双目方案占比38%,单车价值量280美元;到2030年,L2+渗透率65%,双目方案占比57%,单车价值量165美元。在服务机器人领域,2025年双目方案占比41%,全球市场规模82亿美元;到2030年,双目方案占比78%,全球市场规模214亿美元

(三)投资价值评级体系

在技术商业化成熟度模型(TRL)评估中,不同等级的技术处于不同的阶段,投资窗口期也不同。成熟技术(TRL7-9)可配置60%,前沿技术(TRL4-6)配置30%,基础研究(TRL1-3)配置10%

自动驾驶展了解到,在重点标的配置建议上,硬件端的奥比中光和保隆科技值得关注。奥比中光具有技术先发和专利壁垒优势,给予25倍2024E PE估值。保隆科技的800万像素三目系统市占率有望提升,2024-2026年净利润CAGR 55%。在算法端,要跟踪特斯拉V12占用网络、华为GOD网络迭代进度,关注BEV模型参数突破100亿级的时间节点,同时警惕车企自研算法对第三方供应商的替代风险。

总之,双目视觉技术从原理到商业化应用都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深刻的影响,各企业和技术在不断竞争和迭代中推动着行业的发展。

文章来源:半导体产业报告——微信公众号

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