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智能座舱展|2025中国智能座舱产业全景

当汽车从代步工具进化为“第三生活空间”,智能座舱正成为车企争夺的战略高地。从芯片国产化到交互生态重构,从百亿市场规模到千亿投资热潮,这场产业变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本文结合产业链深度拆解与投资趋势前瞻,为读者揭示智能座舱赛道的核心密码。

 

一、技术底座:国产替代浪潮重塑供应链格局

 

智能座舱的硬件架构犹如“数字神经系统”,其核心组件正在经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转折。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达905.4亿元,本土企业市占率已突破6%,较三年前提升3倍。

 

1. 芯片战场:高通领跑,华为破局

高通8155芯片凭借30%的市占率稳居头部,但华为海思正通过鸿蒙OS+麒麟芯片的组合实现弯道超车。智能座舱展了解到,某自主品牌新车型搭载的麒麟990A芯片,算力较上一代提升50%,支持多达8块屏幕协同交互,成本却降低20%。这种性能与性价比的双重突破,正在改写外资垄断格局。

 

2. 显示革命:OLED与Mini LED的竞速赛

京东方、TCL华星等企业已占据全球LCD面板65%产能,但在高端OLED领域仍需追赶韩国厂商。值得关注的是,Mini LED技术凭借更高亮度和更低功耗,正成为车企新宠。蔚来ET7搭载的12.8英寸AMOLED中控屏,对比度达100万:1,夜间模式可降低80%蓝光辐射——这些创新背后,是中国显示产业从规模扩张到技术升级的蜕变。

 

3. 软件突围:中间件与操作系统的暗战

东方通、中创软件等本土中间件厂商已拿下55%市场份额,但在车规级实时操作系统(RTOS)领域,QNX仍占据主导地位。华为鸿蒙车机版的推出,首次实现从应用到内核的全栈自研,其分布式架构可让手机、车机、智能家居无缝流转。这种生态优势,或将成为国产操作系统破局的关键。

 

二、价值跃迁:从硬件集成到场景生态的升维

 

当车载屏幕数量突破物理极限,智能座舱的竞争焦点已转向“如何让科技回归人性”。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1564亿元,其中软件服务占比预计提升至35%。

 

1. 域控制器的中枢革命

传统分散式ECU架构正向“一芯多屏”的域控制器演进。德赛西威新一代域控制器,可同时驱动5块4K屏幕、处理20路传感器数据,算力密度提升至8TOPS/W。这种集成化设计不仅降低30%线束成本,更让OTA升级效率提升5倍。智能座舱展了解到,小鹏G9通过域控制器实现毫秒级语音响应,打断率从行业平均15%降至3%,重新定义交互体验标杆。

 

2. HUD的二次进化

AR-HUD正从导航辅助升级为安全管家。奔驰EQS的77英寸虚拟成像区域,可在10米距离投射车道级导航箭头;而理想L9的AR-HUD更与激光雷达联动,实时标记路面坑洼与障碍物。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AR-HUD市场规模将突破179亿元,成为智能座舱增速快的细分赛道。

 

3. 情感计算的商业想象

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通过DMS+OMS双模感知,不仅能识别驾驶员疲劳状态,还可根据乘客情绪推荐音乐。某新势力品牌甚至尝试脑电波监测技术——当系统检测到用户焦虑时,自动释放薰衣草香氛并播放白噪音。这类“情感增值服务”正在开辟订阅制盈利新模式,预计到2025年相关市场空间超80亿元。

 

三、资本图谱:万亿赛道中的投资逻辑重构

 

智能座舱展了解到,2023年智能座舱领域融资事件达127起,涉及金额超600亿元,较2021年增长3倍。投资热点呈现三大趋势:

 

1. 芯片国产化的确定性机会

芯驰科技完成10亿元B+轮融资,其X9系列芯片已装车超50万辆,打破高通在入门级市场的垄断;地平线征程5芯片获比亚迪、一汽等战略投资,估值飙升至500亿元。资本更青睐具备车规认证(AEC-Q100)与量产能力的企业,而非单纯追求制程领先。

 

2. 软件定义汽车的生态布局

斑马智行获30亿元战略投资,其AliOS操作系统已搭载于荣威、名爵等品牌,通过“系统授权+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持续盈利;中科创达斥资8亿元收购自动驾驶中间件厂商,完善“芯片+OS+算法”全栈能力。这类企业估值普遍采用PS(市销率)而非PE(市盈率),反映资本市场对软件生态的长期看好。

 

3. 跨界融合催生新物种

宁德时代投资AR-HUD厂商未来黑科技,试图将能源管理与视觉交互深度融合;腾讯领投车载游戏平台Unity中国,探索“云游戏+智能座舱”的商业闭环。这种跨界协同正在模糊传统Tier1与科技公司的边界,催生出估值超百亿的“新势力供应商”。

四、未来挑战:繁荣背后的隐忧与破局

 

1. 算力过剩与场景匮乏的矛盾

目前主流座舱芯片算力已达8TOPS,但实际利用率不足30%。某车企产品总监坦言:“我们给用户装了‘八核大脑’,却只用来切歌和调空调。”如何将算力转化为真实用户体验,成为行业共同课题。

 

2. 数据合规的全球化博弈

欧盟《车载数据保护法案》要求车企删除跨境传输中的生物特征数据,这与国内数据本地化政策形成冲突。蔚来在挪威市场的座舱系统为此单独开发“隐私模式”,成本增加12%。全球化布局的车企需建立多重合规体系,这对研发资源提出更高要求。

 

3. 盈利模式单一化困局

当前智能座舱收入仍依赖硬件销售,软件付费率不足5%。特斯拉率先推出“高级车载娱乐订阅包”(月费99元),开启软件货币化探索。但如何让用户为“情感交互”“虚拟助手”等增值服务买单,仍需持续教育市场。

 

结语:在颠覆中寻找确定性

 

智能座舱的产业革命,本质是“技术+资本+场景”的三重奏。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关注三大确定性趋势:国产替代深化的芯片赛道、软件定义汽车的生态红利、以及情感交互带来的增量市场。在这场出行生态的重构中,唯敬畏技术本质、坚守用户体验者,方能成为赢家。

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